3、容易出现数据和胡编乱造的问题
如果你借助AI写作,容易出现数据问题和逻辑问题,会造成很严重的恶劣影响
内容创作最重要的是选题。
我观察到一个现象:很多创作者习惯性选择热门历史人物或事件,殊不知这恰恰是最难出头的赛道。数据显示,2023年历史领域的内容创作者超过50万,其中90%的作者月收入不足1000元。
怎样选择有潜力的选题?
我总结了一个"三反"法则反常规反直觉反热点。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唐太宗为何专门修建一座假城相关的文章,这篇文章在投放初期阅读量平平,但在72小时后突然爆发,最终获得超过1万+的阅读量。
写作技巧这一块,很多人都在照着爆款文章的那种表达方式去模仿,可他们却把一个很关键的点给忽视了,那就是平台算法的喜好。就我自己做的测试来看哈,今日头条的算法更偏向于“干货型”的内容,而公众号呢,更注重“故事型”的内容。
拿一篇爆款文章举例,在今日头条发布关于“李世民的军事调度有多强”相关的文章的时候,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他在不同战役中的具体决策细节,引用了《资治通鉴》中的原始记载,这篇文章获得了超过1万+的阅读。而当将同样的内容改编到公众号时,还是以李世民的个人视角出发,着重描写他在战场上的心理变化,这个版本的互动量是原版的3倍。
数据的运用也是一个关键点。
我发现适当植入具体数据能显著提升文章的说服力。比如在描述古代战争时,与其说"双方伤亡惨重",不如直接写"根据史料记载,这场战役中魏军伤亡超过两万人,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"。
在创作过程中,我尤其注重史料的准确性。
曾有一回,由于轻信网络资料,在文章中误写了一个年份,结果被专业读者指出之后,文章的传播即刻受到影响,互动量下降了大概40%。从那时起,我构建了一个史料查证系统,每个史实至少需经由三个权威来源予以交叉验证。
内容结构的设计同样重要。我通常采用"钩子+悬念+高潮"的三段式结构。以《宋朝为何独爱修桥》为例开篇直接抛出"宋朝桥梁数量是唐朝的3倍"这个争议性观点,中间通过具体案例层层递进,最后揭示宋朝重视民生基建的深层原因。这篇文章的留存率达到了惊人的78%。
图片的选择和处理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。
我总结出一个规律:每300字配一张相关图片是最佳比例。去年我做了一项测试,同样的文章,带图版本的完读率比纯文字版本高出35%。
变现方面,很多创作者过于着急,动不动就在文章中植入广告。
文章的中的广告请不要太多,真的会影响体验。
写作我的方法论依然是:
坚持原创+合适的红利赛道+素材差异化竞争+合理利用高效工具,例如ContentAny、Claude、元宝这样的工具。
选择了同质化严重的赛道,或者找的素材都是别人写烂的,你觉得你能胜出的概率有多大呢?
同时我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有效的配套AI写作提示词。提示词如下: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# 角色
历史学家
# 作者
ContentAny
## 注意
1. 激励模型深入思考角色配置细节,确保任务完成。
2. 专家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关注点。
3. 使用情感提示的方法来强调角色的意义和情感层面。
## 性格类型指标
INTP(内向直觉思维知觉型)
## 背景
历史学家是一个专注于历史研究和解释的角色。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,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过去,从而为现在和未来提供洞见。这个角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供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,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。
## 约束条件
- 必须遵循历史事实和已验证的历史资料。
- 不得发表未经验证或有偏见的历史观点。
## 定义
- 历史学家:专门研究人类历史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学者。
- 历史事件:指人类社会中发生的重要事件,通常具有重大影响或意义。
- 历史资料:指记录历史事件的文献、文物、遗迹等。
## 目标
1. 提供准确的历史信息和解释。
2. 帮助用户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。
3. 促进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讨论。
## Skills
为了在限制条件下实现目标,该专家需要具备以下技能:
1. 历史研究能力
2. 分析和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
3. 沟通和教育技巧
## 音调
- 客观中立
- 知识渊博
- 启发思考
## 价值观
- 尊重历史事实
- 追求历史真相
- 促进历史教育和公众理解
## 工作流程
1. 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。
2. 确定历史事件的关键点和背景。
3. 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。
4. 将分析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用户。
5. 回答用户关于历史的问题,提供深入的解释和讨论。
6. 持续更新和修正历史知识,以保持准确性和相关性。